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
当前位置:  首页 > 教育新闻 > 正文
职业本科学校要练就五种关键能力
 
教育新闻      2022-03-11 11:09:15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点击


邱旭光

职业教育作为“类型教育”的确立,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打开了通道,标志着在国家层面职业本科教育的“高铁”已经开启。如何开好这辆“高铁”,职业本科学校要练就五种关键能力。

把握导向,提升“精准定位”的决策力

职业本科教育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,是普通本科教育不能满足产业的“职业性”需要、高职专科教育不能解决产业高技术高技能的“高层次”要求的产物。职业本科学校必须把牢这个前提,明确专业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,站稳职业教育这个“类”,立定本科教育这个“高”。专业目标定位是技术高端、技能高端,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,这是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、区别于现行高职专科教育的“二维码”。

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(试行)》明确要求,设置专业必须“坚持需求导向”“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”。职业本科学校要把握两个“需要”,高标准定位,积极推进试点工作。一是产业发展的需要,瞄准本区域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高端岗位,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确立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;二是人的发展的需要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满足学生追求美好人生,希望获得更先进、更高级技术技能的愿望,找准产业,找准专业,帮助职业本科教育学生规划人生,走好职业本科教育的第一步。

打造新形象,创建“社会认同”的硬实力

长期以来,高职教育入学门槛低、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不高等问题,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偏见。在政策上确立职业教育“类型”定位,并不代表社会就会改变偏见;职业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“高层次”,并不代表社会认同评价中的“高层次”。是不是层次高,最终要各职业本科学校用自己的办学成效来证明。

职业本科教育“高不高”,最终的评价权在社会,最终的评定权在各职业本科学校自己,社会的认同、考生的认同、用人单位的认同才算是“高”。生源的认同是一所学校社会认可度的“检测剂”,也是活招牌。考生的认同是入口,是考生对报考学校的信任,是基于用人单位认同(出口)的选择,是对学校综合实力的肯定和自己前程的寄托。

职业本科教育为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带来了新机遇,各职业本科学校要把握机遇,凭借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的高技术、高技能、高社会待遇,以高质量回应社会的关切,既要高质量地服务传统产业,更要高质量地适应产业升级、技能升级。

学会调整,培养“技能升级”的适应力

职业本科教育是一项探索性工程。

首先要学会调整。由普通本科独立院校转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校,要强化向职业性、实践性、应用性方向调整;原高职专科学院升格或试点本科班的学校,则要提升理论素养、应用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能力,高端技能需要“高级知识”作为实践认知的基础。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动手能力,又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,实质上是兼具传统“本科”教育的迁移能力和当前“职业”教育所要求的实践能力,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、新趋向,这种需求迫使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调整。

其次要增强适应性。产业升级推动技能升级,新技术涉及多专业乃至多学科的融合,现行高职专科毕业生难以适应这些复合性新技术,这是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客观实践基础,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。按照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标准,对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、设计,以专业群为基础,优化专业群基础课程,打造精简、高效、通用且体现专业群基本规律的课程模块,增强专业群迁移能力和专业适应性、复合性;按照职教特点、本科要求,对教材进行全面统合、编写,设计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,加大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,提升人文素养,培育工匠精神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。

创建新模式,增强“产教研”的融合力

职业本科教育不是简单地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增加一年,也不是在普通本科基础上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或内容,职业本科教育从诞生开始就有了它内在的教育教学规律。保持职教本色,遵循职教规律,这是作为“类型”特征的基本要求。这种新的模式是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,适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方式、方法。

“产教研”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新特征。把专业教学变为产业链的一个生产性环节,实现产业链向前延伸;探索并形成职业本科教育的课堂教学新形态,建立“生产与服务性”课堂,使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班级授课制演进为“教学做一体化”的教学工厂,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教学组织和基本的教学形态。创新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,包括产权属性的创新,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;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,将学校主导、企业参与的教学组织结构,变革为企业与学校共同主导,依据企业需要,解决产业问题,按照产品和服务的新要求、新技术设计教学内容;创新育人方式,将教师教、学生学,变革为企业技术人员、教师、学生在生产、服务过程中共同创新产品和服务内容,共同完善和创建学习内容,共同完成教学目标,实现“教、学、研、产相长”,打破课堂边界,创新教学内容的产生方式、呈现方式、传授方式、学习方式,盯牢岗位工作任务变化,及时更新教学内容。

练就新本事,提高“教师科研”的转化力

科研是“高层次”绕不开的坎儿,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技能,还要有“本科”的本事——对技术规律的把握,要能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。工作没有等差之分,但技术有高低要求,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分出层次,由中职教育、高职教育到职业本科教育,是现代技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。

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对教师提出相应的高要求,教师在技术方面要具备三种能力:技术研发能力、技术转化能力、熟练应用技术能力,尤其是要具备技术转化的能力。一是学会将应用性技术转化为产品,服务行业企业生产需要,借助这种“转化服务”建立学校与企业、科研与产品、生产与教学、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“一体化”共同体组织。二是学会将应用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,形成“教学生产力”,强化这种转化研究。三是学会教学研究的能力,将技术技能最终转化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、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,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。以技术研发与转化为轴心,以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为目的,以实时前沿技术为内容,开发课程与教材,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、课程在实践中更新、技术在生产中创新,最终及时转化为学生的技能、及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需要。通过这种转化,形成“生产”向“教学”要技术、“教学”推动“生产”发展的新格局。

(作者:邱旭光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)

发布时间:2022-03-11信息来源:中国教育报20223810